課程的類型

課程的類型可從「學校課程結構」、「課程決策與實施程度」、「教材的組織方式」方式來分,
學校課程結構可分為:正式與非正式課程、潛在課程、空無課程、空白課程
課程決策與實施程度可分為:理想課程、正式課程、知覺課程、運作課程、經驗課程
教材的組織方式可分為:分科課程、相關課程、合科課程、廣域課程、核心課程、活動課程、同位課程


學校課程結構分(陳嘉陽,2005,中冊p19):
1.正式與非正式課程(合稱外顯課程)
(1)正式課程(formal curriculum):課室活動及學校中實際發生的課程,如把科目、日課表、大綱等預定的計畫,即把課程視為正式課程。俗稱正課。
(2)非正式課程(informal curriculum):正課以外學校所安排、指導下,學生自願參與的活動,如超會、運動會、講演、學藝競賽、電影欣賞、旅遊等。以學生活動為主,學校自主性大。
2.潛在課程(hidden curriculum)
在教室日程生活中的學習經驗,最早由賈克森(P. W. Jackson, 1968)提出。在學習當中,學生不知道受到影響危險在課程。
3.空無(懸缺)課程(null curriculum)
艾斯納(E.w. Eisner, 1979)首度提出懸缺課程。空無課程是指學校課程中所缺乏,該有而未有,應教而未教的部分
4.空白課程
就課時的安排而言,各學科所安排的節數以外,空出一部份不安排任何活動的時間。以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科要為例,空白課程即為20%的彈性時間。
彈性課程時間安排:
1、2年級:2?4節
3、4、5、6年級:3?6節
7、8年級:4?6節
9年級:3?5節

課程決策與實施程度分(陳嘉陽,2005,中冊p28):
1.理想課程(ideal or ideological curriculum)
完全依據課程理論而設計的課程,完全符合教育的理想。通常是由政府、基金會、教師或特定利益團體成立委員會,探討課程問題,依其價值判斷所發展及建議的課程。
2.正式課程(formal curriculum)
教育行政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的課程。如課程目標、科目表、教科用書。
3.知覺課程(perceived curriculum)
存在於個人心中的課程,即在課程實施前,學校教師對於正式課程加以理解、解釋後所認定的課程。
4.運作課程(operational curriculum)
指教師在班級教學時實際執行的課程。
同樣一套劇本(正式課程),不同的演員(教師)來詮釋(知覺課程),應有不同的表現(運作課程)。
5.經驗課程(experiential curriculum)
只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,及學生在運作課程中實際學習到的一切,又可稱為實現的課程。
總整理:
1.理想課程是由基金會、政府或利益團體等成立委員會發展出來的。
2.正式課程是由州和地方教育董事會同意,藉選擇或命令的方式,由學校或教師採用之。
3.知覺課程是教師心靈對正式課程的體會。
4.運作課程是教師和學校實際發生的課程。
5.經驗課程是學生所經驗到的運作課程。

教材的組織方式分(陳嘉陽,2005,中冊p35):依組織分類課程補充整理
1.分科課程(separate-subject curriculum)
又稱科目課程或學科課程,是以科目為單位的傳統課程類型。如國中小的國文、英語、歷史、地理、數學等科目。
2.相關課程(correlated curriculum)
仍然採用分科的形式,不過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目,透過各科的聯絡教學,以增進科目間橫的聯繫及內容的整合,期使學生的學習經驗較為完整。如歷史、地理、公民之間相關的教材,設法在同一時段使之密切聯繫。相關課程只是讓各科知識取得相關,但並未就各科知識內容進行統整,各科之間原有的界線仍舊存在,原學科仍具有主體性。
3.合科課程(fused curriculum)
又稱融合課程,係以科技整合的觀點,把有關係的科目合併起來,將教材加以重新組織排列成為一個新的科目,原有科目的獨立主體性消失。如公民、歷史即地理合為「社會科」;化學、物理、生物及第科合為「自然科」;公民、法律及經濟合為「社會科學概論」。
4.廣域課程(broad-field curriculum)
又稱廣博課程,將有關知識或材料統合組織,分為幾個大類進行學習,不細分科目,以擴大知識領域。如歷史、地理、公民、社會學、經濟學合為社會學科;讀書、寫字、說話、文法及文學歸併為語文學科。如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。
5.核心課程(core curriculum)
在若干科目中,選擇某個重要的學科或合併若干學科內容為一個廣泛的領域,以之作為核心,其他學科的教材力求與此中心學科配合。通常核心課程係以社會(科)為核心,課程編制以社會問題、社會需要及社會功能為主,課程由師生共同設計,期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生活經驗。
如以忠孝國小為例:
(1)大單元:我們的學校
(2)小單元:我踏進了忠孝國小大門
(3)社會科:學校的歷史、人士、交通、地理環境。
(4)英語科:學校教室內常見事務的名稱及會話。
(5)數學科:丈量學校環境面積與計算註冊費用。
核心課程的理念源自精粹主義的理論思想
永恆主義提倡者艾德勒(Adler, 1984;1985)認為一個民主的社會應為所有兒童提供相同的教育素養,因此他建議一個名為派迪亞計畫(Paideia Proposal)的課程。
6.活動課程(activity curriculum)
又稱為經驗課程(experience curriculum)或兒童中心課程(child-centered curriculum),比廣域課程與核心課程更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,以兒童的生活為課程內容。活動課程以學習者為中心,教師只是引導者,由兒童自己從直接經驗中去解決其切身生活問題。
7.同位課程(co-ordinated curriculum)
把全日授課時間分為2部分,一部分採用相關課程,另一部分採用活動課程。通常以一日授課時間的四分之三十行相關課程,以四分之一的時間實行活動課程。

課程統整類型

本篇發表於 教甄筆記本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課程的類型 有一則回應

  1. 通告: 課程統整的類型 | 筆記本

發表迴響

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

*

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