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ks主張的課程發展模式

我國各縣市實施鄉土教育最常重視的第一個階段是?(A)貢獻的取向(B)添加的取向(C)轉換的取向(D)社會行動的取向【96南區國小】

正確答案: A

Banks 主張的課程發展模式:(羅正,2010,教育概論講義編號a2,p21)
一、貢獻模式 (contribution approach):
1.強調英雄、節慶及片段的文化要素上。
2.又稱「英雄與節日」模式,強調族群英雄的貢獻
3.仍以主流文化的人、事、誤為核心
4.在特殊的節日或適當的機會,將教科書所忽略的弱勢族群英雄、節慶、文化加入主流課程中,透過教師講授、經驗安排或展覽活動,讓學生接觸少數民族的文化。
5.實例:
(1)在婦幼節時,介紹女性科學家吳健雄的故事
(2)在奧運時,介紹阿美族的「飲酒歡樂歌」被選為奧運主題曲背景的過程

二、添加模式、附加模式 (additive approach):
1.不改變課程結構,將文化概念、主題與觀點加入課程。
2.不改變既有的課程結構,以一本書、一個單元或一門課的方式,將族群文化、概念、主題和觀點納入主流課程中
3.在文學課加入少數民族有關書籍的探討
4.實例:
(1)教師指定學生聆聽「邦查Wa Wa放暑假」有聲圖書,讓學生體會阿美族的文化
(2)許多學校舉辦「多元文化週」,即屬之

三、轉型模式、轉化模式 (transformation approach):
1.改變課程結構,使學生採用不同民族和文化團體的觀點,來看機會、問題、事件和主題。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。
2.完全超越課程附加的方式,強調課程結構、本質與基本假設的整體改變,從不同族群和文化團體的觀點,來探討概念、問題與事件
3.實例:
社會科「台灣的開發」單元係從漢族的角度敘述。教師教學時,可以從不同的族群觀點探討,讓學生知道不同族群的貢獻和觀點

四、社會行動模式 (social action approach):
1.學生對重要的議題做決定並採取行動解決問題
2.包含轉型模式的要素,除了學生從不同的族群觀點探討社會重要議題,並進一步對社會問題做成決定,採取反省性的行動
3.實例:
(1)在校園討論種族偏見情形,並思索解決之道
(2)討論報紙上對族群報導的偏失,並寫信給報社編輯要求改進

試題範例:
1.林老師是高中物理老師,她在婦幼節的時候,在課堂上講授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的故事,請問這是屬於哪一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? (A)貢獻取向 (B)社會行動取向 (C)附加取向 (D)轉化取向【95教檢】
ANS:(A)

2.蔡老師有鑑於外籍配偶子女日漸增多,乃在教學中積極邀請外籍配偶家長到校,將其本國的文化風土民情分享給同學,或請家長準備異國風情食物請同學品嘗,以增加同學對異國文化的認識與了解。請問上述課程發展模式是屬於下列哪種取向? (A)行動取向 (B)貢獻取向 (C)添加取向 (D)轉化取向 【96教檢】
ANS:(C)

3.澎湖縣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有增多趨勢,王老師於是邀請外籍配偶家庭家長參加學校親師生各項活動,分享異國文化、美食、風土民情等,以增進小朋友對異國文化的瞭解與尊重。請問這種課程發展模式是屬於哪種取向? (A)轉化取向(transformation approach) (B)貢獻取向(contribution approach) (C)行動取向(action approach) (D)添加取向(additive approach)【95澎湖國小】
ANS:(D)

4.高老師和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發現,道路的名稱常為男性偉人,如「羅斯福路」,於是請學生分組蒐集資料,選出知名的歷史女性,並向相關單位建議,將「羅斯福路」改為「海倫凱勒路」。這是哪一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? (A)貢獻取向 (B)添加取向 (C)轉化取向 (D)社會行動取向 【98教檢】
ANS:(D)

5.課程學者J. Banks曾將多元文化課程分為四種模式,其中主張改變既有的學校課程結構,允許不同的文化群體能自行建構自己的觀點,使學生能採用不同文化的觀點來思索問題,此為哪一種模式? (A)社會行動模式(social action model) (B)轉型模式(transformative model) (C)附加模式(additive model) (D)貢獻模式(contribution model) 【98北縣高中職】
ANS:(B)

本篇發表於 教甄筆記本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迴響

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

*

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